為進一步系統推進202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合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資源,做到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發展鹽堿地水產養殖,推進以漁降鹽治堿,實現漁業經濟生態雙豐收,9月9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主辦的鹽堿地水產養殖科技創新聯盟2023-2024年度年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召開舉辦。會議旨在搭建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產學研推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平臺,聯盟成員單位堅持“糧食安全、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拓展空間”的發展宗旨,推動我國鹽堿地水產養殖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2019 年,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將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作為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的重要舉措,重視并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2021年,習總書記在考察調研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時強調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治理改良,“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支持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同年8月,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落實大食物觀相關工作,指出要因地制宜開發,做到宜漁則漁。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鹽堿地水產養殖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方輝表示,過去的一年,聯盟在品種、技術和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共同推動鹽堿地水產養殖科技創新。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王洪波二級巡視員指出,將進一步推動寧夏鹽堿水土資源綜合利用,為加快寧夏乃至全國鹽堿地綜合治理利用提供更多典型模式。會議就聯盟2023-2024年工作情況進行匯報,介紹了鹽堿漁業產業現狀及特征,并展示了各地區鹽堿漁業典型案例,展望聯盟未來產學研協作方向。會議指出,在聯盟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國內首個鹽堿地水產養殖領域的國家標準頒布實施,且培育出了新品種耐堿雅羅魚“雅龍1號”,在良法、良種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下一步,將進一步優化聯盟的運行機制,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進一步挖掘鹽堿地水產養殖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品種、新裝備,促進產學研協作和成果轉化,推介鹽堿漁業優秀成果。
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及有關研究所,天津、河北、內蒙古、浙江、山東、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區從事相關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廣部門、龍頭企業等有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