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ICTA-UAB)與馬約生物多樣性基金(Funda??o Maio Biodiversidade,FMB)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過去5年,西非海岸的魚類資源大幅減少,這威脅著當地的糧食安全和依賴魚類生存的漁業社區的生計。這項研究著重記錄了西非沿海小型漁業漁獲量的變化,強調當地不僅漁獲量大幅下降,而且主要捕撈物種的尺寸也存在明顯變小的情況。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海洋政策》期刊上。
小型漁業為全球數百萬人,特別是非洲等低收入國家的人口提供了糧食和生計,然而,關于西非沿海地區漁業資源構成、豐度和分布的統計數據有限,而這些信息對于漁業是否能得到有效管理至關重要。
科學家匯總了官方的漁獲量上岸數據,并將其與佛得角馬尤島當地的生態知識相結合進行分析,該島自2020 年起就被聯合國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指定為生物圈保護區。
ICTA-UAB的研究員、該研究的主要作者THAIS PEIXOTO MACEDO對此表示,目前漁業管理部門對西非海岸魚類上岸量的監測很有限,不能充分了解當地的漁獲量,特別是手工漁業的漁獲量,這種數據上的差距阻礙了漁業的有效管理。他解釋說,研究人員從傳統漁民的描述中揭示了官方記錄中未能很好地掌握的漁獲量的情況。而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展示了馬尤島群島及其他西非沿海地區的漁獲量趨勢,官方應在海洋資源管理計劃中對科學家提出的相關建議予以充分考慮。
馬尤島當地的漁業社區則認為,某些捕撈方式,例如,使用潛水裝備進行魚叉捕撈以及使用圍網和夜燈的半工業化捕撈,是造成魚類種群減少的主要原因。而當地最常被報告的瀕臨滅絕的物種有石斑魚類(groupers )、鯖魚(mackerel )和大眼鲹(bigeye scad )等。
FMB的工作人員BENALSY VARELA對此表示,據當地漁民稱,半工業化沿海捕撈導致小型中上層魚類的數量急劇減少,同時對黃鰭金槍魚(Thunnus albacares)和長鰭金槍魚(T. alalunga)等大型中上層物種的捕撈也產生了負面影響,黃鰭金槍魚和長鰭金槍魚在當地和國際市場上都是重要的商業魚種。半工業化捕撈還造成在游客密集的島嶼,棘刺龍蝦(Spiny lobsters )和毛緣扇蝦(lbacus ciliatus)等魚類資源也瀕臨枯竭。
這項研究還提出了一種被稱為“移動基線綜合癥”的現象,漁業科學家DANIEL PAULY在20世紀90年代時就注意到,他的同行傾向于將當前的魚類種群與他們自己職業生涯初期的“基線”進行比較。隨著魚類數量的減少,每一代研究人員被下一代所取代時,“基線”的數量也會隨之變小,從而導致人們低估了自然長期衰退的真實程度,因為估算是從已經退化的基線開始的。即人們逐漸調整對健康或自然的看法,忘記過去的情況并接受“新常態”。年輕漁民報告的漁獲量和魚的尺寸都比老一代要少要小,但年輕漁民卻認為魚類資源并未大幅衰退,魚類的尺寸也并未明顯變小。(信息來源:fish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