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漁業一直面臨著過度捕撈以及種群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然而,有些地區在滿足當地不斷增長的人口對糧食需求的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生物多樣性和漁業生態健康。
近期,北海道教育大學(Hokkaido University)漁業科學學院的教授MATSUISHI TAKASHI FRITZ領導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考察了東南亞捕撈漁業的現狀,想要了解這一區域為何能在全球漁業過度捕撈和產量下降的背景下逆勢而上,以及這些內容可以為世界各地的捕撈漁業提供哪些經驗教訓。
研究顯示,東南亞捕撈漁業產量在過去30年穩步增長,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地區。自2018年以來,該地區的漁業產量增長已經趨于平穩,但仍優于許多地區。東南亞地區的漁業生產力是世界上第二低的。這是因為東南亞的捕魚人數較多,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4倍。漁業從業者中很多都是小型漁業的手工漁民,他們對水生食物的依賴度也很高。
FRITZ教授對此表示,小型漁業有很多優勢。由于其生產力較低,可以在不導致魚類過度捕撈的前提下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小型漁業的捕撈工具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較小。一次捕撈少量的魚能確保漁獲物的質量和新鮮度,且售價較高。
這項研究中有一項重要發現:東南亞捕撈漁業存在著一個極不尋常的特點。雖然當地過度捕撈的魚類比例與全球平均水平相近,但該地區未捕撈魚類數量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3倍。
不僅如此,該地區還長期保持著較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因為其捕撈業一直都是進行多物種捕撈,而不是僅針對一些關鍵商業物種進行過度捕撈。
FRITZ教授總結道,為了維持生物多樣性,必須鼓勵非物種選擇性質的多物種捕撈及相應的漁業管理方式。東南亞捕撈漁業的案例證明,保護、促進和管理這些不對生物棲息地造成破壞的小型手工漁業十分重要。(信息來源:漁業信息與戰略2025年第2期)